top of page

​舞龍

沿革​

      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龍是中國四靈之一。它是傳說中的動物,由鹿角、牛嘴、鷹爪、魚鱗、蛇身等動物形象合成,象徵平安吉祥及風調雨順。

自古以來,龍是中國皇室和民間的崇拜對象和文化圖騰,不但是中國皇權的象徵,同時中國人亦自稱為「龍的傳人」。舞龍成為傳統節慶中不可或缺的活動,不少香港新界的宗族團體都以舞龍來慶祝節日、慶典或神誕活動,例如英皇愛德華七世登基、英女皇訪港、銀禧紀念大遊行等大型社會慶典裡,便安排了舞龍表演。

        1950至1960年代,不少武館的舞龍舞獅隊成員因為競爭好勝,引致武館之間多次在神誕和慶典活動中發生多次肢體衝突,因此香港政府於1950至1960年代一度禁止舞龍舞獅表演;及後於1980年代立法,規定任何人士在公眾地方參與舞獅、舞龍、舞麒麟或任何附隨的武術表演,均要向警方申請特別許可證,方可進行。

1990年代以後,舞龍活動的形象漸趨正面,更是一項國際性的節慶表演活動,為市民帶來歡樂和祝福。

​由來

        舞龍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。舞龍和舞獅,是古時一年中的大型節慶節目之一。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,現在的舞龍文化,已經遍及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東南亞,以至歐美、澳洲、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,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