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蜈蚣陣
沿革
蜈蚣陣在早期廟會裡,近於藝閣中抬閣的形式,由竹、木材質搭成抬閣,座上由真人裝扮民間傳說或神話人物,由於連結成行,狀似百足之蟲─蜈蚣,遂稱為蜈蚣閣,而後逐漸演變成具有神聖性質的宗教藝陣。一般由數十塊木板組成,木板間以轉承軸銜接,多數裝上車輪,由人力推動行走,上有極少數仍維持人力扛抬者,如學甲香。頭尾多數採用蜈蚣頭、蜈蚣尾造型,少數採用龍頭、鳳尾的形式;而金門地區蜈蚣座其龍頭近於舞龍的形式,由一人舞動行走。至於頭尾材質各地不同,或以紙紮成,或以木材製成。
由來
相傳有一年福建某地居民準備興建廟宇供奉王爺,沒想到動土時驚動了蜈蚣精,地方上從此不得安寧,王爺盛怒之下,施展法力收服了蜈蚣精,蜈蚣精因此成為王爺的部將,時常代表王爺出巡, 後來終於得道升天,成為「百足真人」。
表演形式
由適齡兒童扮演作歷史或神話人物,安坐於長條形的臺座上,由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。蜈蚣陣在民俗研究上,有歸類於陣頭者,亦有歸類為藝閣者,於各地廟會間定位亦有所不同。一般作蜈蚣造型,亦有採「龍頭鳳尾」造形者,則稱「龍鳳閣」、「龍鳳棚」、「龍閣」。
蜈蚣陣的裝扮人數大致由36至200多人不等,其中以108人數為至極之天數,現今僅有佳里番仔寮應元宮、佳里金唐殿二陣,為全臺之最。各地亦有少至8、12、24人的藝閣,如舊日北港媽祖出巡的龍鳳閣,而在「學甲香」中,尚有當地「羅姓角」所組的「八仙棚」,亦可視作這種藝陣的型態之一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