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南管
沿革
根據記載,南管形成並發展於泉州,再向閩南其他地區擴散。泉州的歷史文化起源很早,西晉永嘉之亂,中原人士避亂,輾轉遷徙到福建,即所謂的「衣冠南渡,八姓入閩」,唐初與唐末先後又有兩批中原人士入閩,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員及軍民移入。這些不同時期的移民將具有中原流風餘韻的語言、音樂帶來閩南地區,解釋了南管的古雅特點。另一方面,泉州因地形背山面海而海運突出,在唐代就已商業繁盛,到了宋元時期更發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商港,經濟繁榮,人文薈萃,助長了音樂的發展與盛行。
由來
南管,原稱絃管,於各地又有南音、南樂、五音、郎君樂、御前清曲、御前清音、泉州南音、福建南音等別稱,是歷史悠久的絲竹音樂,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,流傳於現今的閩南語系地區,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。與智化寺京音樂等,為現存最古老的幾個合奏樂種。在臺灣,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。
南管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,五樣樂器各有專屬的定位,演奏時可聽見各樂器的細緻樂音,相輔相成、不相雜沓,包括拍板、琵琶、三絃、洞簫、二絃。有純器樂演奏曲,也有執拍者歌唱的曲目。曲調高雅,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。因作為閩南地區的核心樂種,被諸多閩南劇種吸收運用,如七子戲、泉州木偶戲等等。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,流傳於廈門、泉州、漳州、臺灣,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華裔閩南人聚居地諸地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