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北管
沿革
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,17世紀之後到臺灣。許多傳到臺灣的不屬福佬或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,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;相對詞為南方音樂的「南管」。
17至19世紀,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,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,使學者稱北管為京劇「鄉下表哥」之說。不只此,北管還大大影響臺灣本有的地方戲劇歌仔戲與布袋戲。
然而中國福建地區登錄世界遺產之「泉港北管」,實為福建閩南當地音樂,與臺灣北管無直接關連,較接近北管戲種為廣東西秦戲及各省之亂彈戲,在進行比較兩岸北管差異時不可不慎。
由來
北管為中國大陸閩南與臺灣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,歌曲及戲劇表演。這裡面,又影響臺灣為最深。21世紀的台灣,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,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,陣頭,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。
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(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、中州韻的湖廣話)而得名的北管,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。

bottom of page